在教育内卷愈演愈烈的当下,职业院校的学子们往往背负着本不该属于他们的社会偏见。然而,仍有一群追梦者选择通过专升本这条逆袭之路,在质疑声中完成了华丽的自我蜕变。这条看似光明的升学之路,实则布满了荆棘与困惑:是否要踏上专升本征程?如何制定高效备考计划?面对巨大压力该如何调节?成功升本是否就意味着终点?升上本科后会有怎样的生活?带着这些疑问,我们深度对话了五位成功逆袭的学子,听她们讲述如何在这场成长突围战中破茧成蝶。
十八岁的遗憾二十岁的救赎

23级会计信息管理一班李晓寒
六月的风裹挟着槐花香,却吹不散我手里的高考成绩单带来的沉重。"过了本科线20分,但还是没学上。"我蹲在高中校门口的石阶上,把这句话反复咀嚼。手机屏幕亮了又灭,是妈妈发来的消息:"复读班报名截止到明天。"
那晚,我盯着天花板数羊,却数出了无数个未知的未来。直到遇见报考李老师——他推了推眼镜说:"试试'2+2'吧,两年专科加两年本科,你的英语底子能成优势。"他电脑屏幕的蓝光映在我脸上,像黑夜里的导航灯。
开学第一天,我摸着崭新的《管理学原理》扉页,钢笔郑重地写下:"这次绝不认输。"可现实很快给了我一记闷棍——那些拗口的"霍桑实验""权变理论"像调皮的小鬼,刚背完就溜出脑海。同寝室的灵悦总能半小时背完一章,而我对着同样的内容,在图书馆的角落从日暮背到星光爬满窗棂。
记得有个雨夜,我卡在"激励理论"的对比表格上,橡皮擦把纸面擦出了毛边。突然头顶"啪"地亮起一束光,管理学高焕老师举着手电筒笑道:"保安要锁楼了,我送你回宿舍?"电动车后座上,她的话混着雨丝飘过来:"慢就是快,你整理的思维导图比多数人细致。"
最后三个月,310教室成了我们的战场。凌晨一点,班主任娄歌老师还举着咖啡陪我们默写;英语张志敏老师把作文金句编成rap,逗得满教室笑声炸开。三月考场上,当我看到案例分析题正是背过十遍的"PEST分析法",钢笔尖在答题卡上划出流畅的弧线——像终于圆满的句号。
查分那天,264分的数字后面跟着"全省第76名"的备注。妈妈红着眼眶捏我的脸:"你这孩子,怎么把苦都熬成甜的了?"我摩挲着本科录取通知书,突然想起那个在复读与专科间徘徊的夏夜。原来人生从不是单行道,只要不停步,泥泞小径也能走出繁花万里。
从高考滑档到专升本上岸,我做到了!

23会计信息管理一班李函潼
从决定升本的那一刻起,我就告诉自己,这是提升学历最重要的一次机会,必须全力以赴。我的英语基础较好,因此把更多精力放在了专业课上。管理学需要大量背诵,而我偏偏背得极慢,有时一个题目要反复记忆近一小时才能勉强掌握。但我没有退缩,而是投入更多时间巩固知识点,最终在一轮复习中打下了扎实的基础。
这一路上,老师们的付出和同学们的拼搏给了我莫大的动力。进入二轮复习后,娄老师每天检查晨读任务,英语和管理学老师逐一督促背诵,一遍遍巩固知识点,不断给我们加油打气。每当我担心英语发挥不稳定时,张老师总会鼓励我:“别担心,函潼,你一定能行!”管理学老师在批改我的试卷时,也总是给予肯定,让我信心倍增。考试那两天,娄老师全程陪伴,直到我们走出考场才放心。
如今,我已成功上岸,站在了专升本的终点,也站在了人生的新起点。回望这段路,我突然明白:如果没有高考的失利,我或许不会如此珍惜这次机会;如果没有专升本的磨砺,我也不会发现自己的潜力。那些曾经让我跌倒的坎,最终成了托起我的台阶——我做到了!
我的专升本上岸全纪实

2023级会计信息管理一班耿羽轩
冬天的清晨格外寒冷,当室友们还在熟睡时,我已经轻手轻脚地爬下床。6:30的管理学晨读是我的必修课,图书馆门前的路灯还亮着,呼出的白气在冷空气中凝结。我裹紧羽绒服,捧着被荧光笔涂得五颜六色的教材,在走廊上来回踱步背诵。那些枯燥的管理学理论,在晨光中渐渐变得生动起来。
午休的食堂总是嘈杂的,但我总能找到一个安静的角落。打开百词斩APP,一边扒拉着饭菜,一边默记着单词。"今天一定要刷完50个核心词汇",这个小小的目标让每个午休都变得充实。有时候困得直打哈欠,就用冷水洗把脸继续。
晚自习结束的铃声响起时,大多数同学都迫不及待地收拾书包。而我的战斗才刚刚开始——整理错题本。教学楼的值班大爷已经认识我了,总会贴心地为我多留一盏灯。"丫头,又这么拼啊?"他常常这样打趣道。当最后一个错题分析完,校园早已陷入寂静,只有我的台灯还亮着,像黑夜里的星星。
在这场备考马拉松中,我摸索出了自己的节奏。书桌前贴着那张精心制作的进度表,用三种颜色标注着不同的阶段:蓝色的基础期,我像侦探一样梳理每个知识点;红色的强化期,我在真题的海洋里劈波斩浪;黑色的冲刺期,全真模拟考试让我提前适应战场。
英语学习上,我自创了"3+1"战术。每天雷打不动完成3篇阅读和1篇作文,笔记本里积累的"万能句型"越来越厚。管理学则变成了色彩斑斓的思维导图,90个考点被我用15张彩图串联起来,贴在寝室的墙上,睡前总要再看一眼。
压力最大的时候,操场成了我的解压圣地。3公里的奔跑,让烦闷随着汗水一起蒸发。有时候实在撑不住了,就给班主任写一封长长的"焦虑信",而她的回信总是准时出现在我的课桌里。那个记录着每个小进步的"进步本",现在翻来看,还能感受到当时的心跳。
考试那天,我摸着准考证上微微凸起的钢印,突然想起一年前那个躲在被子里哭的女孩。当最后一科交卷铃声响起时,我知道所有的坚持都有了答案。如今站在本科校园里,我终于明白:高考的失利不是终点,而是教会我如何打一场漂亮的翻身仗。那些深夜背过的知识点、写秃的签字笔、浸透汗水的模拟卷,最终都化作通往春天的阶梯。
这一次,我抓住了改变命运的机会
2023级会计信息管理一班李文慧

距离专升本考试还有十五天时,我的情绪像一根绷到极限的弦。深夜的图书馆里,我盯着密密麻麻的笔记,突然被一阵窒息般的焦虑击中,冲进洗手间捂着脸无声痛哭。冷水扑在脸上的瞬间,镜子里映出通红的眼睛——可桌上还有三套没刷完的模拟题,我咬着牙撕开一包速溶咖啡。
那段时间,整个班级像一艘夜航的船。前排的男生总在晨光未亮时就占好座位,同桌的女生把错题本折出毛边,班主任也经常陪我们熬到教学楼熄灯。
考场上拆开试卷袋的刹那,我摸到虎口残留的茧——那是连续三个月疯狂刷题磨出的勋章。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声里,我忽然想起那些染着咖啡渍的教材、走廊里互相抽背的片段、老师说"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"时亮晶晶的眼睛。最后一道大题收尾时,阳光正斜斜地落在答题卡上,仿佛给所有颠簸的日夜镀上金边。
现在回想那段日子,专科的标签曾让我自卑,但正是那些绕远的路,让我学会在泥泞里种出花来。如果你也在黑暗中跋涉,请相信:每颗星星都经历过漫长的孤寂,才成为光。
本科时光,我遇见了更好的自己

20级应用英语1班刘思佳
2023年9月,当我攥着专升本录取通知书走进外语学院时,转角处的走廊突然被阳光铺满——沿窗两侧排列整齐的椅子,椅面上散落着便签纸、词典,还有谁遗忘的帆布包,这一幕让我藏在心底的忐忑忽然有了安放的地方,原来梦想的痕迹早已在这里静静生长,每把折叠椅都是奋斗的印记,见证着无数个为语言热爱停留的瞬间。
专升本的身份像无形的标签,让我在人群中不自觉地畏缩——担心小组讨论时暴露基础薄弱,害怕课堂提问成为难堪时刻。第一节综合英语课,当我犹豫着坐在倒数第二排,老师清亮的声音忽然传来:“特别欢迎专升本的同学,你们带着专科三年的沉淀,更懂得如何把知识学扎实。”他望向我时,镜片后的目光如暖琥珀般温润,“能通过专升本考试的学生,学习力与意志力都值得欣赏与敬佩。”这份鼓励如春日暖阳,渐渐融化了我的戒备。而同学们的善意同样动人:小组作业时主动分享的论文模板,课后针对翻译作业的细致批注,图书馆偶遇时耐心梳理哲学文本的逻辑——这里从没有所谓的"标签",只有并肩前行的温暖与指引。
专业课上的每一次互动都成为成长的养分。记得第一次站上讲台做presentation,主题是“翻译中的文化意象传递”。我紧张地展示着敦煌“飞天衣袂”的英译案例,声音里带着颤音。但当我抬头看见老师微笑点头,同学认真记录,突然就找到了底气。结束时,老师特意点评:“这份从专科到本科的跨阶段思考,正是我们课堂需要的多元视角。”那一刻,曾经害怕“跟不上”的焦虑烟消云散——原来只要勇敢表达,每一种经历都能成为独特的优势。
2023年深秋备赛"外研社·国才杯"的两个月,是本科时光中闪亮的篇章。为兼顾笔译与阅读赛项,我在图书馆过着"三点一线"的生活:笔译训练时,逐段打磨《经济学人》译文,为"飞天衣袂"译为"the fluttering robes of celestial dancers"反复推敲;阅读训练中,在学术与文学文本间切换思维,将课堂所学的跨文化分析融入答题。当笔译优秀奖与阅读一等奖揭晓时,忽然懂得:那些被耐心解答的问题、反复修改的译文、包容的笨拙尝试,早已铺就了成长的阶梯。
站在教学楼顶,望着远处曾就读的专科学校在夕阳里安静矗立,忽然懂了老师说的“欣赏”究竟是什么——那是我们带着对改变的渴望,把每一堂课、每一次尝试都当作向上的台阶,从未因起点不同而停下脚步。曾经以为的“短板”,原来早就在日复一日的坚持里,变成了独属自己的成长印记。成长从不是推翻过去,而是把走过的每一步都收进行囊,让现在的自己,比昨天更靠近理想的模样。
后记:李晓寒说:“当我踏入新乡职业技术学院的大门时,就坚定了专升本的决心。十八岁的遗憾,终于在二十岁那年得到释怀。那些挑灯夜战的日子、反复背诵的知识点、做不完的模拟题,都在录取通知书到手的那一刻,化作成长的勋章。”
李函潼说:“与其焦虑‘能不能考上?’,不如专注于今天的任务。备考时,我每天只问自己一个问题——‘今天有没有比昨天进步一点?’ 专升本只是人生的一座小山,而我们的征程,是星辰大海。”
耿羽轩说:“专升本是一场持久战,需要坚持和自律,不要轻易放弃。当遇到不想学习的时候,要给自己一些奖励,比如买一杯奶茶……”
李文慧说:“人生不是单行道,专科不是终点,而是跳板。那些看似绕远的路,最终都会连成指向星辰的轨迹。只要不停下脚步,终会抵达想去的地方。”
刘思佳说:“来到本科后,我遇见了更好的自己。更广阔的平台、更优秀的同学、更丰富的学习资源,让我明白,当初的坚持是多么值得。”
面对“要不要专升本?”“如何备考?”“怎样调节压力?”“考上后如何规划?”这些问题,五位学姐用亲身经历给出了答案。她们的成长故事证明——专升本不是终点,而是人生新的起点。